小麦市场分析
节前购销清淡麦价低位震荡
全国小麦生长情况: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截止2月15日,西北、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冬小麦处于停止生长阶段;河南南部、江汉部分冬小麦处于越冬缓慢生长期,西南部分地区冬小麦进入拔节期,云南局地进入抽穗开花期。地面苗情监测结果表明,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1%、78%,与上周基本持平。
北方冬麦区应根据墒情、苗情做好麦田越冬期管理,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
现货市场:节前购销清淡 麦价低位震荡
春节前,国内小麦市场供给充足而需求不旺,加之市场对于后期麦价看涨预期减弱,为规避库存风险,贸易商积极清空小麦库存,而制粉企业采购备货相对谨慎。主产区小麦价格整体稳持稳定,局部价格出现了小幅回落。
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监测显示,截至2月15日,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白麦交易均价为2430元/吨,周比下跌5元/吨。据对市场价格的监测,截至2月中旬,江苏徐州邳州地区小麦进厂价2480元/吨左右,安徽亳州涡阳地区小麦进厂价2440元/吨,山东潍坊诸城地区小麦进厂价2460-2480元/吨,河南焦作武涉地区小麦进厂价2480-2500元/吨,河北保定定州地区小麦进厂价2460元/吨。
2月13日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迎来节后首次竞价销售,计划销售299.6109万吨,实际成交4.3206万吨,成交率1.44%,成交均价2390元/吨。成交量维持低位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表1 主产区小麦加工企业价格监测表
1月份优质麦整体稳中有跌。据了解,1月底山东菏泽地区济南17优质小麦进厂价为2660元/吨,潍坊地区为264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郑麦366进厂价为2640元/吨,与月初相比有10-40元/吨的回调;河北石家庄地区藁优2018优质小麦进厂价为2710元/吨,与月初基本持平。
面粉需求 “旺季不旺”逐渐在面粉市场常态化,今年体现得更为明显,产能过剩的市场状况是制约面粉价格走高的重要因素,加上副产品麸皮走货不畅,制粉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对面粉挺价意愿强烈,价格以稳为主。
非洲猪瘟对养殖行业的影响还在持续,致使饲料需求端疲软,近期麸皮整体稳中趋弱。据了解,2月14日,河北石家庄地区麸皮出厂价为1300元/吨,江苏徐州地区143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1430元/吨,安徽宿州地区为1440元/吨,较节前持平。山东济南地区麸皮出厂价为1380元/吨,较春节前下跌30元/吨。
陕西市场:竞价交易活动较少 市场价格趋稳
2019年1月份至今,西安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共举办陕西省省级储备小麦轮换竞价销售交易会1次,共成交2015年陕西地产小麦5025吨。存放于陕西辖区内的临储进口小麦售罄。
图一 我省近期小麦价格走势图
1月份至今,我省小麦价格稳中趋弱,价格在2406-2440元/吨区间上下浮动。截止2月12日,宝鸡地区三等小麦收购价为2405元/吨,咸阳地区三等小麦收购价为2460元/吨,渭南地区三等小麦收购价为2467元/吨。当前我省目前市场供应充足,加之节前购销清淡,小麦价格稳中趋弱;面粉行情因市场终端需求不旺,整体以稳为主;需求终端持续疲软,麸皮价格整体稳中有跌。目前,中央储备和省级储备粮食轮换已逐步开始,各承储单位也在加紧对市场行情的观察,轮换销售出库的时间和数量将是小麦价格浮动的重要因素。
后势分析:预计后市国内麦价走势仍将以国家临储小麦竞价销售底价为风向标,不同品质小麦因其供需格局差异,其市场购销仍将延续分化态势。2月下旬小麦购销开始活跃,麦价或将受到小幅提振,2月19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内容,或将为小麦最低收购价调整方向和幅度定下基调。
师艺璇
玉米市场分析
玉米市场“年味有余” 贸易谈判“利剑悬空”
一、现货:天气乍暖还寒 基层上量受阻
2019年2月13日当周,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4℃,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北北部、黄淮西部、江汉、江南西部等地偏低4~6℃,局部偏低6℃以上(图2)。
图2 近期全国平均气温
目前春节长假已过,但猪年伊始,天气尚未“春暖花开”,基层节日气氛依然浓厚,产区玉米上量有限,东北及华北玉米深加工企业也仅有少部分开启收购,大多仍处于消耗库存和节后准备开启收购中。从恢复收购的企业挂牌价来看,东北产区玉米收购价与节前基本持平。不过,与东北“休假模式”相反,华北产区玉米收购节后再次活跃起来,且收购价小幅上调,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库存水平普遍不高,以及基层农户或不同程度惜售。此外,其他产销区和南北方港口交易未明显恢复,预计正月十五之后恢复速度加快。
图3 近期玉米价格走势
东北玉米仍处“休假模式”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主流收购价格在1650-1720元/吨,这一价格水平与节前持平。
华北玉米收购 “开门红”
春节长假过后,华北产区玉米市场购销再次活跃起来,企业陆续恢复收购,部分企业报价上调,市场迎来“开门红”。
南北港口市场“稳中偏弱”
春节长假过后,南北港口购销市场均不活跃。锦州港口新粮主流收购价水分20%以内1700元/吨,较前一周不变;水分含量15%以内,容重700g/L以上1790-1800元/吨,价格较前一周偏弱20元/吨。鲅鱼圈港2018年新粮收购:单价1740-1810元/吨,(容重690-725g/L,水分15%以内)较上一周偏弱25元/吨;主流价:1780-1790元/吨(水分15%以内,容重690-700g/L)较上一周下降10元/吨。
最新数据
1、分析报告: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2月11日发布《2019年2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
分析文章内容主要有:2018/19年度中国玉米年度消费量高于产量,但受国家临储库存支撑,本年度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平衡偏宽松。目前新玉米价格高于上年同期,但农户手中余粮高于往年同期。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8/19年度,中国玉米产量2.57亿吨,比上年度减少174万吨。玉米消费量2.85亿吨,与上月预测值保持一致。
受国家临储库存支撑,本年度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平衡偏宽松。目前新玉米价格高于上年同期,但由于农户手中余粮高于往年同期,预计国内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每吨维持在1700-1800元之间震荡。
2019年2月13日,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2月份《食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月报》
预计2018/19年度我国进口玉米300万吨,同比减少47万吨,减幅13.5%。预计2018/19年度我国新增玉米供应26033万吨,同比减少221万吨,减幅0.8%。
2月份预计,2018/19年度我国玉米年度总消费量为28793万吨,同比增加1003万吨,增幅3.6%。预计2018/19年度饲料消费为190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增幅2.7%。预计2018/19年度(10月至次年9月)大麦进口量为450万吨,同比减少364万吨;高粱进口量为50万吨,同比减少394万吨。预计高粱和大麦合计进口减少达758万吨,将提振国内玉米消费。
预计2018/19年度玉米工业消费为7800万吨,同比增加500万吨,增幅6.8%。2018/19年度国内深加工产能规划项目较多,但实际建成投产数量少于预期。预计2018/19年度玉米深加工产能在1.1亿吨左右,同比增加约1000万吨,玉米工业消费将继续增长。考虑稻谷“去库存”政策,预计仍将有部分不宜食用的稻谷替代玉米生产燃料乙醇。
玉米产量持平略减,消费需求继续增加,预计2018/19年度玉米市场负结余继续扩大,当年结余为-2760万吨,负结余同比扩大1223万吨。
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表2 2月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
美国农业部(USDA)周五(2月8日)公布的2月供需报告显示:中国2018/19年度玉米进口预估为500万吨。中国2017/18年度玉米进口预估为346万吨。中国2016/17年度玉米实际进口为246万吨。
2、收购情况: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报道,截至2019年2月10日,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4008万吨,同比减少2102万吨。其中玉米6249万吨,同比减少1668万吨;大豆246万吨,同比减少75万吨。
3、进口: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12月份玉米进口42万吨,同比降8.2%。数据显示,12月进口乌克兰玉米35.7万吨,占全部进口量的85%。2018年中国累计玉米进口352万吨,同比增24.7%。
二、期货走势
图4 玉米(C1905)期货走势图
近期玉米主力合约从春节后开始一路下行,已经跌回至2019年1月低点,据分析中美贸易谈判积极进展是这轮行情主要推手。2019年2月19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主力合约1905,开盘价1828元,收盘价1823元,涨5元。
三、中美贸易谈判
2019年2月14日和15日,经过两天的密集磋商,中美新一轮高级别磋商结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中美贸易谈判不断向前推进,传闻中的进口替代将大量涌入犹如一把利剑悬在半空,企业备货积极性不高仍在观望。
四、消费市场
饲料养殖: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存栏比上月下降5.7%,去去年同期下减少12.62%,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3.56%,比去年同期减少14.57%。
表3 最新养殖产品价格
近期生猪价格整体看涨势大于跌势。经过春节前大量的清栏行动后,生猪产能有所缩减,东北地区表现最为显著,养殖户观望惜售心态较浓厚,且北方地区迎来降雪天气,对生猪运输等有一定影响,后期关注生猪价格涨幅情况。
深加工:节后下游市场购销逐步恢复,深加工企业陆续开工生产,目前淀粉下游消费无明显利好因素厂家报价持观望态度,整体成交清淡。
五、陕西地区
陕西地区受春节及天气影响,市场恢复较慢,普遍上量不足,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在1822元/吨-1980元/吨。
据各市区粮食部门统计上报,截至1月26日,全省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2018年新产玉米76.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11.9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28.6万吨,占收购量的37.1%。截至2019年2月12日,各地企业最新平均收购价格:国标三等玉米,宝鸡市1822元/吨,咸阳市1822元/吨,榆林市1760元/吨,汉中市1980元/吨,商洛1822元/吨。
六、后期展望
节后国内玉米市场整体量价维稳,暂无重大利好出现,中美贸易磋商结果悬而未定。大雪过后东北气温回升较快,不利于粮源储存,预计传统售粮高峰即将到来。3月1日,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将在华盛顿继续举行,临近301时间节点,后市关注谈判动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玉米生产”,“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等内容,意味着玉米仍坚定不移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道路上。
马一鸣
稻米市场分析
稻米旺季不旺 有价无市凸显
一、国内市场
进入1月下旬至今,稻米市场由节前的积极备货到节后的活跃度降低,提振作用相比去年下降,呈现出旺季不旺的状态。整体行情稳中偏弱运行,有价无市凸显。
陕西市场
单位:元/斤
表4 陕西省稻谷价格监测表
据监测,延安市黄陵县稻谷收购价格为1.37-1.53元/斤,平均价格为1.45元/斤;汉中市各区县收购价格为1.28-1.40元/斤;安康市各区县收购价格为1.00-1.40元/斤。
主产区市场
籼稻: 早籼稻节后交易热情尚未恢复,价格稳中偏弱运行。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2月12日投放最低收购价稻谷(2014年)369278吨,全部流拍;14日投放最低收购价稻谷(2015-2017年)499613吨,其中仅有1003吨2015早籼稻成交,成交率为0.33%,成交均价为2300元/吨。这主要是由于节后多数企业还处于休假时期,再加上2019年稻谷的收购价有望下调,所以多数企业还在观望之中。
中晚稻以托市收购为主,据最新数据统计,截止到1月31日,主产区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稻7508万吨,同比减少309万吨,减幅4.0%。收购价格受政策市提振,稳定在最低收购价附近运行。节后中晚稻市场尚未恢复,市场交易比较清淡。
粳稻:粳稻目前托市收购占据主要成交量。据最新数据统计,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4187万吨,同比减少366万吨,减幅8.0%。其中主要受春节假期的影响,收购进度放缓,整体价格围绕在托市收购价附近。
大米:大米作为我国三大口粮之一,在春节前需求增大,各大贸易商积极备货,但受制于原粮市场供需宽松的状况并未发生改变,所以米价小幅上涨。
地区 |
品种 |
等级 |
类型 |
产地 |
19-2-14 |
周同期 |
月同期 |
年同期 |
湖南长沙 |
早籼稻 |
中等 |
收购价 |
本地 |
2160 |
2160 |
2160 |
2500 |
四川开江 |
中籼稻 |
中等 |
收购价 |
本地 |
2520 |
2520 |
2520 |
2720 |
安徽芜湖 |
晚籼稻 |
中等 |
收购价 |
本地 |
2520 |
2500 |
2520 |
2720 |
龙江建三江 |
粳稻 |
中等 |
收购价 |
本地 |
2600 |
2600 |
2600 |
3000 |
湖南长沙 |
早籼米 |
标一 |
批发价 |
本地 |
3210 |
3210 |
3210 |
3550 |
安徽芜湖 |
晚籼米 |
标一 |
批发价 |
本地 |
3800 |
3800 |
3800 |
4100 |
江苏南京 |
粳米 |
标一 |
批发价 |
本地 |
3650 |
3670 |
3860 |
4200 |
黑龙江东部 |
圆粒 |
标一 |
出厂价 |
本地 |
3700 |
3700 |
3700 |
4200 |
数据来源:中华粮网
表5 全国主要粮油市场稻米交易价格表
二、国际市场
根据美国农业部2月8号报告:2018/19年度全球稻米的供应量增加510万吨至6.579亿吨,其中中国2018/19年度稻米产量增加了近500万吨达到1.485亿吨,几乎与去年持平。全球2018/19年度的消费量增加了70万吨至4.903亿吨,主要是由于中国、尼泊尔和菲律宾的预期使用量增加,抵消了巴西和尼日利亚使用量减少的影响。全球贸易量在2018/19年度小幅下降到4770万吨,这是因为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减少的出口量并没有完全被中国增加的出口量抵消。预计全球库存将达到创纪录的1.676亿吨,其中以占全球库存69%的中国为首。
我国大米进口减少出口增加。据海关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12月我国进口大米27万吨,同比减少16万吨,减幅37.2%;1-12月累计进口大米306万吨,同比减少93万吨,减幅23.3%。主要原因是国内稻米价格下行,国内外稻米价差缩小,进口米价格优势减弱。2018年12月份出口大米27.6万吨,增幅299.1%; 1-12月累计出口大米208.9万吨,同比增加68.6万吨,增幅 74.7%充分说明了开辟非洲市场,降低大米出口价格为稻米去库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后市分析
籼稻: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后期早籼稻仍以最低收购价(2014-2015年早籼稻)的竞价交易为主,伴随市场交易逐渐恢复,价格将会稳中上行。同时,建议各贸易商积极关注2019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另一方面,目前新季中晚籼稻收购工作已结束,短期市场价格将继续走稳。
粳稻: 托市收购已接近尾声,预计后期粳稻价格将会稳中略降运行。
大米:预计后期随着各大企业以及学校的收假,米企开工率将会上升,价格将会稳中偏弱运行。
另外,2月19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内容,将成为稻谷最低收购价制定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黄欣
油脂油料分析
节前备货需求旺盛豆菜油价格双双走强
一、豆油:
国内大豆情况概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和“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等政策,将有助于提高今年农户大豆种植积极性和在未来弥补一部分国内的大豆缺口。
东北新豆集中上市,豆农惜售令压力后移,中储粮继续下调收购价格,现货价格持续趋弱。
1月正值新季大豆上市高峰期,从供需角度看国内大豆缺口较大,但阶段性供应过剩对价格形成了较大压力,加之东北地区受霜冻灾害后青豆较多,也拉低了整体价格。今年蔬菜供应充足,也对豆制品消费形成了一定冲击。
国储收购经历八连跌后,截止1月末按照3400元/吨的价格入仓,低于同期进口大豆港口的分销价。大豆价格的持续走弱,令市场交易热情不高,随着春节货运的陆续停运,各交易商均将视线瞄准了节后的补库期,认为春节消耗加上货运周期变长,节后补库或将成为大豆价格的转折点,截止1月底,黑龙江农户余粮比例约为62%,而上年同期为50%。
产区价格:截止1月末,东北地区国储入仓价为3400元/吨,外销基本停滞,优质豆收购价在3360-3460元/吨之间。关内,河南产区现收豆收购价多在3900-4100元/吨之间,主流装车报价在4200-4240元/吨之间,囤积豆装车价在4160-4200元/吨之间;安徽各区域现货装车价多在4200-4300元/吨之间。
图5 全国三等油用大豆平均价格走势图(单位:元/吨)
进口情况:1月份,我国进口大豆737.7万吨,较上月增加165.6万吨,环比增加29%,为2018/19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1月下旬我国厂商开始装运美国大豆,2月份进口大豆到货量将会高于市场先前预期,有可能超过400万吨。
2018/19年度前4个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540.2万吨,较上年同期3255.1万吨的进口量减少了714.9万吨,减幅22%。
豆油价格:节前备货需求良好,库存持续下降,基本面向好,豆油价格持续走强。
春节临近,各油厂大豆压榨量均持续上升,豆油产出量增加,但春节属于传统食用油消费大节,贸易商提货速度较快,豆油库存持续下降。各据监测,截止1月末,全国主要油厂豆油库存为136万吨,较上月同期减少28万吨,比近三年同期均值增加20万吨。
随着春节油厂陆续放假,豆粕需求疲软影响油厂开机等因素,豆油基本面持续好转,豆油价格也在持续走高。截止月末,沿海地区一级豆油价格为5650-5820元/吨之间,较上月均有大幅上涨,涨幅在300-500元/吨之间。其中,华北地区报价5780-5820元/吨,华东地区5760-5820元/吨,华南地区5650-5770元/吨。
截止2月15日,陕西地区小包装5L桶装豆油零售价格保持稳定,个别地区较1月初略有波动。其中,西安地区49.9元/5L,持平;宝鸡地区39.85元/5L,下跌0.38元;咸阳地区37元/5L,持平;渭南地区42.5元/5L,持平;铜川地区46.5元/5L,持平;延安地区52元/5L,持平;榆林地区45元/5L,持平;汉中地区59.61元/5L,持平;商洛地区45元/5L,上涨1.5元。
豆粕价格:豆粕需求受生猪养殖业持续影响,继续疲软。月末春节油厂陆续停机,压榨量回落,豆粕产出减少,但假期饲料企业提货量也随之减少,价格反弹乏力。
豆粕继续受生猪养殖业影响,需求乏力。随着豆油价格上涨,油强粕弱的格局或将延续。据监测,截止1月末,国内主要油厂豆粕库存为77万吨,较上月同期减少40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21万吨,较三年均值减少4万吨。库存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饲料、养殖企业节前备货所致。
月末,沿海地区43%蛋白豆粕现货报价为2750-2850元/吨,其中,华北地区报价2790-2830元/吨,华东地区2730-2800元/吨,华南地区2760-2850元/吨。
豆油期货价格:1月,豆油期货价格震荡上行。截止到1月15日,大商所豆油主连合约收盘报5680元/吨,较1月初上涨224元/吨,涨幅4.1%,现货涨幅大于期货涨幅,豆油基差走强。
图6 大商所豆油主连合约1月走势图
后市分析: 据中华粮网预计,2018/19年度我国大豆新增供应量为10222万吨,较上年减少7.7%。其中,国产大豆产量预计为1372万吨,较上年减少17.6%;进口大豆总量为8850万吨,减少6%;大豆消费总量为10788万吨,减少3.2%。
目前国际市场美豆整体供应宽松,进口大豆分销价低于国产大豆价格,节前惜售的农户,或将在3、4月迎来春播前的售粮高峰。春节过后进入油脂消费淡季,油厂压榨量减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大豆价格或将继续维持弱势。
春节过后随着节后贸易商补库的陆续结束,国内豆油价格或将承压,但目前豆油基本面向好,一方面根据船期监测,预计2月份大豆到港数量会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另一方面下游豆粕需求持续疲弱,油厂压榨意愿不强,将有助于豆油库存的消耗,预期未来国内豆油价格或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将在震荡中维持一段时间的强势。
国内豆粕价格依旧受生猪周期的影响,需求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善,上游压榨量的减少将有助于豆粕的价格的稳定,但短时间内国内豆粕需求疲弱,价格或也将继续偏弱运行。
二、菜籽油
菜籽情况:目前,长江中下游主产区新作油菜籽处于营养生长阶段,部分地区处于现蕾抽薹期,今冬气温比往年偏高1-3℃,有才发育较早,长势较好,局部地区雨水较多,有一定的溃害风险。
截止1月末,四川绵阳涪城区菜籽(净货,水杂11%,含油38%)收购价5040元/吨;安徽肥西菜籽(水杂12%,含油35%)收购价5060元/吨;内蒙古海拉尔新菜籽(水杂11%,含油42%)装车价4300元/吨;新疆伊犁新菜籽(水杂9%,含油38%)贸易商收购价4000元/吨;青海互助新菜籽(水杂10%,含油37%-38%)净货收购价4600元/吨。
菜籽油价格:需求旺盛,价格稳步上涨。
1月份我国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进口量为86万吨,为2015年8月以来的单月最高进口量。较去年同期的57万吨进口量大幅增加29万吨,增幅高达51%。较去年12月份的74万吨进口量增加了12万吨,增幅16.2%。
1月沿海沿海地区菜籽油库存持续降低,春节前小包装油需求旺盛。同时,豆油价格大涨也带动了菜籽油价格的跟随上涨。截止月末,两广及福建地区菜籽油库存为8.25万吨,较上月同期减少约5万吨,2019年年初以来菜籽油累计成交14.176万吨,同比增加201.17%。
截止月末,广西防城港进口四级菜籽油出厂报价为6550元/吨;湖北荆门进口四级菜籽油报价6790元/吨,较上月上涨240元/吨;四川成都进口四级菜籽油报价6920元/吨,较上月上涨330元/吨;江西九江进口四级菜籽油出厂报价6730元/吨,较上月上涨240元/吨。
截止2月15日,陕西地区小包装5L桶装菜籽油零售价格保持稳定,个别地区较1月初略有上浮。其中,西安地区63.16元/5L,持平;宝鸡地区62.73元/5L,上涨1.42元;咸阳地区48.5元/5L,持平;渭南地区66元/5L,持平;铜川地区58.08元/5L,上涨0.25元;延安地区60元/5L,持平;榆林地区62元/5L,持平;汉中地区63.6元/5L,持平;安康地区69.9元/5L,下跌0.09元;商洛地区63.5元/5L,持平。
菜粕价格:时值隆冬,本就是主要用于水产饲料生产的菜粕需求淡季,叠加生猪养殖处于周期低点,菜粕需求低迷,受春节备货影响,菜粕库存有所下降,价格略有上浮。
截止月末,两广及福建地区油厂菜粕库存约为1.15万吨。广西防城港普通蛋白菜籽粕出厂报价为212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60元/吨;江苏无锡普通蛋白菜籽粕出厂报价为229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0元/吨;福建漳州普通蛋白菜籽粕出厂报价为2210元/吨。
菜籽油期货价格:1月菜籽油期货价格震荡上行。截止到2月15日,郑商所郑油主连合约收盘报 6660 元/吨,较1月初上涨167元/吨。菜籽油期现货价格涨幅不及豆油,豆菜油期差由1月中旬的893元/吨,扩大为2月中旬的990元/吨。
图7 郑商所郑油主连合约1月走势图
后市分析:2018年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不含棕榈油硬脂)630万吨,高于上年同期的579万吨。其中豆油累计进口53.8万吨,菜籽油累计进口127万吨。根据船期监测,2月份油菜籽预计到港量为27万吨,3月份预计到港量为24万吨,1月末沿海油厂进口油菜籽库存为50.75万吨,为历年同期最高水平。较好的进口利润和较高的进口量,使得菜籽库存充裕,菜籽油潜在供应充足,库存下降速度不及预期,预计短期内菜籽油继续大幅上涨空间有限。
周子程